服务模式 群众不赶路 云南南华县探索 行走的医院 诊疗入村来 (服务模式群众模式区别)

nanchang by:nanchang 分类:新闻动态 时间:2024/03/29 阅读:14 评论:0
行走的医院

村医刘桂珍凭借着全科医生助诊包,最近成功挽救了一名村民的生命。听说有村民晕倒,刘桂珍立即背上助诊包赶往现场,经过诊断,她判断出是突发性脑梗。由于抢救及时,村民平安度过了危机。目前,全科医生助诊包已经推广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的88个行政村,每天还有来自北京、上海的专家号源。这一举措使许多村民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南华县地势多山,以前村里医疗设备匮乏,而前往城镇就诊太过遥远,给村民就医带来了不便。随着全科医生助诊包的推广,山区村庄如同拥有了“行走的医院”,使得京沪地区的医疗资源得以延伸至云南大山。刘桂珍表示,以前村卫生室只有少量设备,面对一般感冒发烧可能还能处理,但遇到其他疾病,由于缺乏辅助医疗设备检查,诊断很难确立。

南华县在2022年10月开始探索“行走的医院”医疗服务模式,利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捐赠的全科医生助诊包,配备到88个偏远行政村卫生室,使得山区民众能在家门口就医,弥合基层诊疗服务上的“最后一公里”。助诊包内不仅包含血样检测仪、心电图仪、便携式B超等,还有能够检测多种指标的便携式生化免疫分析仪,满足村医对各种常见疾病的诊疗需求。

全县128名村医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缺乏设备。长期在山区工作的村医由于诊疗经验有限,尽管现在有了医疗检测设备,但由于医疗水平和经验所限,对于相似病症的判断有时会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助诊包不仅配备了医疗设备,还设置了智能诊疗系统,实现了与远程专家的互动问诊。通过智能诊疗系统,来自北京、上海的专家已经为南华患者进行了1600多次远程诊疗。

为了确保村医合理使用新设备,南华县在发放全科医生助诊包前,将所有村医召集到县医院,逐一教授如何操作诊疗设备。助诊包发放后,县级医务人员还会定期到各村卫生室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村医成为助诊包的重要使用者。

南华县致力于解决群众就医难、高昂就医费用以及复杂繁琐的就医流程问题,将所有医务人员纳入网格化管理,帮助村医提升诊疗技术,同时向山区群众宣传“行走的医院”医疗服务模式。在距县城3小时车程的山区乡镇红土坡镇,当地设立了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县级骨干医师驻点支援,专家团队定期坐诊指导,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山区民众就医更加便捷。截至目前,南华县医保资金总额使用占比达到了55%。杨建顺表示:“京沪的医疗资源已经走进云南大山,山区民众更愿意在家门口就医了!”

这一报道充分展示了全科医生助诊包在南华县的应用和推广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仅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也改善了群众的就医体验,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的医疗改革成果。


我干了七年赤脚医生没有本有我村那时的工资账不知国因我本村有村子的历史注册了证明我干了七年家有什么代

赤脚医生 (农村非正式医疗人员) 编辑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 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文名赤脚医生属性农村医疗人员最早人物王桂珍社会评价穷人服务的天使目录1 最早人物2 《赤脚医生》邮票▪ 两位“赤脚医生”的出现▪ 由“赤脚医生”成名的王桂珍▪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3 显著特点4 国家政策5 社会评价6 相关报道7 走进历史8 21世纪对离岗赤脚医生补助:9 影视作品▪ 电影《红雨》▪ 电影《春苗》历史背景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 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 “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 “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 合作医疗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 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 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 根据当时的报道,中国有102万乡村医生,其中近70%的人员为初、高中毕业,近10%的人员为小学毕业。 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即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 他们掌握有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 赤脚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病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挑选出来后,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成为赤脚医生,但没固定薪金,许多人要赤着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 最早人物编辑原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王桂珍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合作医疗创始人覃祥官,可以说他们是中国最早的“赤脚医生”。 两位风云人物的人生轨迹有着相似之处。 2008年9月2日,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卫生局一栋普通宿舍楼里,人称合作医疗“活档案”的退休干部倪兵万拿出自己收集、珍藏多年的历史资料,向笔者介绍了中国最早的两位“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邮票编辑1974年6月26日我国发行《赤脚医生》邮票一套[1] 《赤脚医生》邮票两位“赤脚医生”的出现倪兵万当时虽已74岁,但神清气爽,面色红润。 从1958年至1994倪兵万收藏的部分农村合作医疗历史资料年退休,他一直都在长阳县卫生局工作,并历任医政股股长、县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副主任等职,是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人,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媒体都曾多次采访过他。 “中国最早的‘赤脚医生’应该是长阳的覃祥官和上海的王桂珍”,倪兵万开宗明义地说。 接着,他拿出3种权威资料作为佐证。 一是1968年12月20日,由长阳县革命委员会、长阳县人民武装部编印的《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一书,该书第六十五页中这样写道:“1961年,覃祥官开始跟着老医生徐谋书学医……”。 二是1975年1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的《“六·二六”光辉照乐园》一书,该书第一章第二节中这样写道:“1961年,在三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快30岁而又只读过3年小学的覃祥官,怀着为贫下中农去占领医疗阵地的雄心,开始学医……”三是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5集系列电视专题片《赤脚医生》的解说词也多次这样描述:“1964年,覃祥官在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成为赤脚医生……”“1965年,王桂珍在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成为赤脚医生……”由“赤脚医生”成名的王桂珍1968年第三期《红旗》杂志上, 曾刊载了一篇关于上海市川沙王桂珍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王桂珍等人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先进事迹。 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此文,也就是在这篇调查报告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 从此,“赤脚医生”就成为半农半医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 当时,毛泽东主席看到这篇文章后,在文章的眉头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这个批示经报刊公开发表之后,当年的中国大地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学习赤脚医生、学习王桂珍的热潮。 还有人不顾路途遥远,自带干粮,千里迢迢从各地赶到江镇公社观摩学习,安静的江镇一下子热闹起来,王桂珍也被这种热潮渐渐推向了荣誉的巅峰。 1969年9月,从未离开过上海的王桂珍奉命来到北京,参加赤脚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20岁生日庆典活动。 1974年,王桂珍代表中国上百万赤脚医生参加了第二十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 这次会议之后,王桂珍的名气和影响越来越大。 后来,拍摄的一部反映“赤脚医生”的电影,即以她为原型。 1978年,王桂珍到川沙县一家企业当了厂医。 1987年落实政策,她通过医师考试进入镇卫生院工作。 1999年退休之后,她与丈夫一起创办了浦东振兴印刷厂。 由于夫妇二人都是非常实在的善良人,所以在当地人缘关系极好,为人处世更是有口皆碑,令人敬重。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而覃祥官的人生轨迹也与王桂珍有许多相似之处。 1966年8月10日,由他领创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静悄悄地挂牌。 1968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反映乐园公社创办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 文中特别提到,杜家村大队卫生室赤脚医生覃祥官是一位“忠心耿耿为人民”的“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一夜之间,覃祥官就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随后,覃祥官多次出国访问作报告,介绍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4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当选为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3年,60岁的覃祥官经原湖北省宜昌地委组织部同意,由长阳县委按副县级领导干部为他办了退休手续。 如今,覃祥官和老伴在乐园乡下过着恬静、安详的田园生活。 新华社记者曾于1993年撰文在《半月谈》“内部版”上介绍覃祥官的历史功绩,并首次称他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 2003年之后,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再度兴起,人们又想起了其创始人覃祥官。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见证”,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湖北卫视“往事”、辽宁卫视“背景”等电视栏目记者都曾在笔者的陪同下,亲赴乐园专访过这位土家族传奇老人。 显著特点编辑解放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乡村大多都有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那个时代,国家贫穷,医科专家奇缺,一时培养不出那么多有医学方面专业的医生,只有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赤脚医生来应急所需。 贫穷落后的年代,生病人也尤多,更需要赤脚医生的治病。 因而,那个年代,在乡村里,赤脚医生就应运而生了。 在乡村里,选拔赤脚医生,一般是从以下二条件来选的。 一是从医学世家中挑选,二是从高中毕业生略懂医术病理中挑选。 挑选出来后,集中到县卫生学校培训一年半载,结业后回到乡村算是赤脚医生了。 乡村里的赤脚医生,因没受过系统的学习,医学,病理等知识是比较低的,大病、重病治不了,复杂的病更不用说了。 赤脚医生能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一些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而已。 虽说是小病,但能治理能解决,也大大方便了村民群众。 一是他们没空到大医院去看病,二是到大医院看病交通也十分不便,三是到大医院看病费用高。 因而,村民群众十分敬重赤脚医生,都认为他们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是救命恩人。 在乡村当赤脚医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首先,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队一些补贴,有的只是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 这微薄的补贴和工分,根本上解决不了他们的生活,因而,他们白天还得赤着脚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还要挑灯自学医学知识。 其次,由于贫穷落后,医疗设备十分简陋。 除了一个药箱,几片普通的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别的就少得可怜。 尽管难苦,但那时的赤脚医生,还是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的。 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们就会赴诊,就会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服药。 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尽力去治。 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着送去。 赤脚医生治病收费不高,只收回成本钱,因为赤脚医生都拿了生产队的补贴。 有的赤脚医生如果碰上困难户和五保户,就得倒贴成本费了。 乡村的赤脚医生,医术虽不高,但服务态度特别的好。 他们常背着一个印有鸡蛋般大的红十字药箱,穿着白褂,挨家串户走访群众。 尤其是流感时期或流脑时期,赤脚医生的责任更大更辛苦,他们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 乡村里的小孩怕打针,赤脚医生便会千方百计哄小孩,或是给他们讲故事,或是为他们唱歌,有时甚至买上一颗糖送给小孩,待小孩的注意力分散时,一针落去,还未等孩子“哇”的一声哭叫,针又拔出来了。 这般一来,村里的小孩见了赤脚医生,既爱又怕,大都会缩进母亲的身后,伸出头来,怔怔地盯着赤脚医生身上的红十字药箱——那里面,既有糖果,更有针筒。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赤脚医生的医术虽没有大医院里的医生高明,但有时大医院里的医生治不了的病,赤脚医生反而治得了。 赤脚医生治病,在乡民的眼里,确是高。 但有时,也失水准。 无论怎么说,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赤脚医生为人民群众作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教育的发展,乡村都建立了医院,医生都规范化了,赤脚医生,渐渐地被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取而代之了。 这便是人类文明的又一进步。 [2] 国家政策编辑“赤脚医生”待遇及养老问题应当解决,有法可依。 根据国务院国发【1981】24号文件《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关于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的问题》,对“赤脚医生”明确界定为“他们同民办教师一样,是农村中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脑力劳动者”。 对此建议:凡经考核合格,相当于中专水平的赤脚医生,发给“乡村医生证书”,原则上给予相当于民办教师水平的待遇,并明确赤脚医生补助费的来源,其中一部分是由地方财政解决的。 2014年5月28日,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2014年医改的任务目标,落实工作责任。 其中[3-4]《工作任务》的第二十一条: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 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 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 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 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评价编辑更重要的是,赤脚医生是真正为穷人服务的天使。 赤脚医生虽然没有赤脚医生绘画作品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 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当时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 反观当今的医疗机构,缺少的正是这种平民意识。 病房越来越豪华,收费越来越天文,大而无当的医疗体系使得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早已淡出历史的“赤脚医生”又重回人们记忆也就不奇怪了。 “赤脚医生”模式即使在今天也还有其现实意义,洗去“赤脚医生”的历史印记和政治色彩,挖掘其价值内核,借鉴其普适性和组织模式,建立切合农民利益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赤脚医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也与有关政府正致力于构建平价医院的想法不谋而和。 “赤脚医生”在21世纪可以理解为国外的保健医师,他为群众提供的是24小时,即时的不需要排队的贴身医疗服务。 普通的伤风、咳嗽、常见的外伤的时候,“赤脚医生”能够几分钟内为你提供医疗服务。 和城市的医疗服务相比,等车、排队、缴费、3分钟看病、相比,“赤脚医生”制度值得今天的医改部门认真学习。 相关报道编辑广州日报2008年1月16日刊登了《粤7位“赤脚医生”获卫生部表彰》一文后,一下子把很多读者的回忆拉回到了那个“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时代”。 这种怀念甚至跨越了时空距离,延伸到了网络时代,网上开始出现怀念“赤脚医生”的风潮。 许多网友都对小时候赤脚医生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 跟今天发达的医疗水平相比,当年农村的医疗条件可谓简陋之极,那人们为什么要怀念“赤脚医生”?无可回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对医疗现状的无奈和不满。 显然,跟过去相比,当下豪华的医疗模式不仅超出了农民或者贫民阶层的支付能力,也超出了普通人群常用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需要,形成了新的医疗资源浪费,而这种浪费却又是出于医疗机构的利益需要。 过度治疗和重复治疗让患者苦不堪言,而“赤脚医生”最能满足当今贫民患者普遍的悬壶济世梦想。 走进历史编辑20世纪8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导致合作医疗制度瓦解,1985 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锐减至5%,至1989 年,继续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4.8%。 “赤脚医生”也因此失去了政治与经济的依托,部分转变为个体开业者。 1985 年月,卫生部宣布取消“赤脚医生”的名称,经考核合格者转为乡村医生(village doctor)。 这一改变不仅是名称上的,而且也是实质上的。 由于乡村医生被置于市场经济的格局中,他们更多地注重疾病治疗,而原来属于“赤脚医生”职责范围的计划免疫、爱国卫生、改水改厕等工作遭到严重削弱,农村基层卫生防疫网络基本瓦解了。 合作医疗制度的瓦解和“赤脚医生”角色的转换,导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陷入困境,农民失去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2003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划,颁布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以重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然而,新农合制度与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协调,适应新农合的医疗消费层次和水平的服务体系尚待完善。 许多乡村医生仍然处于上无拨款,下无补助,靠医疗业务收入发工资,其他均无保障的境况。 此外,新农合主要是疾病诊治的费用补贴制度,而对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没有给予关注。 “赤脚医生”是中国在社会经济不发达情况下,主要依靠政治动员来解决农村基本卫生保健问题的一次尝试。 尽管这一尝试也曾受到种种批评,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后农民医疗保健问题的突显,唤起了人们对“赤脚医生”的回忆。 我们应当认真地检讨和反思“赤脚医生”制度的兴衰,汲取经验与教训。 21世纪对离岗赤脚医生补助:编辑政府一直关心赤脚医生,一九八一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一九八一年二月二十七日)[5]中提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给以适当补助。 2013年广东发布《关于做好农村已离岗接生员和赤脚医生活困难补助发放工作的通知》,开始对生活困难的农村离岗赤脚医生和接生员补助[6]反馈:广东赤脚医生2015年第二次补助发放? [7] 2015年底,山东省卫生计生委、财政厅、人社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解决老年乡村医生生活补助问题的实施意见》,自2015年1月1日起实行。 [8]反馈1:已经领上了,一年按20块钱算[9]反馈2:山东各地老年乡村医生陆续发补助,从2015年一月起给。 [10]反馈3:山东阳谷一位村医干了49年,每月980元[11](4楼)2016年河北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原“赤脚医生”养老补助办法的通知 》冀卫发〔2016〕14号开始对离岗赤脚医生和接生员补助[12] 影视作品编辑电影《红雨》1975年根据杨啸同名小说改编,导演:崔嵬;《红雨》电影海报编剧:杨啸,崔嵬;主演:曹秀山,温刚,臣国玺,田成仁,邵万林剧情介绍:1968年,太行山区青山大队揭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社员们干劲冲天地在修建水库。 小社员红雨看到山区缺医少药,严重影响了社员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水库工程的进展。 看到解放前在药铺当掌柜的孙天福至今还在卖假药,刁难社员,他决心当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脚医生。 这时,孙天福为了把握住全村的医疗大权,也提出要当赤脚医生。 大队长一味相信孙天福,而大队党支部书记庆林和以石匠爷为代表的贫下中农,支持红雨当赤脚医生,送红雨进了赤脚医生训《红雨》电影连环画练班。 红雨听了石匠爷讲述的解放前孩子看不起病惨死去的遭遇后,更坚定了当好赤脚医生的决心。 望采纳

患者抱怨我们医院的服务不够便利,还要跑去不同窗口来回拿报告太麻烦,请问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这么想

南华县

社会卫生服务状况包括哪些?它与看病难看病不放心等有什么关系?

社区医院亟待“强身健体” 达标社区医院将成“医保定点” ———本报专访市卫生局局长闻宏海 “今年省会卫生系统将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构建城市二级医疗服务网络,一级为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另一级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被屏蔽广告] ”昨天,在市人大会现场,市卫生局局长闻宏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并重点谈到很多代表、委员及市民非常关心的社区卫生服务问题。 社区医院“六统一” 闻宏海局长说:“市卫生系统去年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健康档案、处方、化验单、治疗单、服装、标识‘六统一’和微机网络化管理,20个涉农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据闻宏海局长介绍,按照“综合医院上水平、专科医院创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广覆盖”的目标,今年省会卫生系统将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构建城市二级医疗服务网络。 各自构成一级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构建起布局合理、分工明晰、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管理科学的医疗服务体系。 市属医院应按照“建名院、强特色、创品牌”的思路,把综合医院做大做强,把专科特色做细做精,把品牌效应叫响叫亮,提高核心竞争力。 另外继续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力争年内市区80%的涉农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 推广优秀社区卫生站经验 “现有社区医疗机构设置数量并不少,但设置不合理,一些区域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需要有效整合。 ”对此,闻宏海表示,市卫生局将按照有关规划设置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把经营状况不好的职工医院及区级医院等改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石家庄市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和附近居民建立起紧密联系,受到居民的认可和信任,双方相处很融洽。 今年,我们将重点将这些服务机构的经验予以推广。 ” 达标社区医院将“医保定点” 闻宏海表示,目前石家庄市的社区医疗机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由公立医院建立、由职工医院转型而来以及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等。 市卫生局将按照“严格准入、慎重审批、规范行为、减少低水平重复设置”的原则来设置、规范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在此基础上,对于符合相关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卫生局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使之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提案精选 建小区别忘规划社区卫生站 提案人:王书波委员 问题点击 石市经几年努力,初步形成网络基本覆盖、服务功能基本完善、技术管理基本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但离省会“适宜居住城市”的城市定位和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目标要求还存有一定差距,群众看病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现有百余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利用不够、服务能力不强、水平不高;政府补偿机制不健全、政策衔接不顺畅、运行机制不合理等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应强化政府职能。 观点直播 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社区两个文明建设规划,完善其配套政策与措施,成立协调领导机构,及时解决和协调各种困难、问题。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要坚持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 新小区要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站 优化城市卫生资源结构,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机构设置合理,监督管理规范。 有关部门在城市规划新建小区、改建、扩建居民小区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规划建设相配套的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的问题,完善居民小区配套卫生服务设施。 加大政府投入 增加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理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机制,要设立专项补助经费,用于启动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该项应该纳入财政和卫生事业常规预算,按辖区人口定额足额拨付。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政府要有积极鼓励政策。 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完善配套政策,实行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及制约措施,开放医疗保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限制,把符合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积极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服务人员培训,推进全科医生护士岗位培训,设立专项资金,培养社区全科医生、社区防保医师、社区护士。 鼓励大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服务。 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药品质量监督,保证居民就医、用药安全。 科学考评 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扩大预防保健范围,加强监督考评,建立科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评价标准。 避免社区卫生机构向医院模式发展,应建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制度,让社区卫生服务成为公共卫生体系网络中坚实的基础。 记者实录 大医院人挤人 社区医院太冷清 现象———小病也去大医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人们小病也去大医院是一种普遍现象。 2月22日上午,记者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看到,呼吸内科、消化科门诊里的就诊者络绎不绝,医生不停地忙着,记者在这两个科室里都等了一段时间,才设法采访到值班医生。 据呼吸内科主任王瑜玲说,前来就诊的病人中不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 许多患感冒的人不去社区卫生服务站,便直接到市一院就诊,其中一些人的病情很简单,在社区卫生站就能治疗,或通过生活上的护理、调节就可以。 王瑜玲认为,像一些病情简单的患者,应先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经卫生服务站明确诊断属于重病者,再到大医院诊治。 而大医院专家每天花大量时间诊断简单病情,是一种医疗资源浪费。 据该院消化科韩主任介绍,社区医疗对患者而言非常方便,一些简单治疗、保健等应在社区医院解决。 在他诊治的患者中,许多人已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过,没有治好,然后才到市一院来。 来消化科就诊的患者陈先生说,几天前,他吃了太多油炸食品还喝了太多饮料,一直感到恶心,直接来市一院检查。 陈先生说,自己感觉卫生服务站设备少、医生水平不高,不太放心。 据记者了解,陈先生的观点在市民中有一定代表性。 现象———社区卫生站少人来 与大医院相比,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患者就比较少。 在一家规模不大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记者看到这里门庭冷落。 该卫生站的医生告诉记者,这里可以进行打针、输液等治疗,而且对附近小区居民可上门服务。 记者看到,该站为附近小区部分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 据这位医生说,目前该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无法使用医保卡,“但是我们正在争取。 ”在该卫生服务站旁边的一个小区,记者采访发现,该站在居民中的知名度并不高。 “那里能治哪些病?建健康档案有啥好处?”居民对这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出不少疑问。 随机调查 居民对社区卫生站有“三不放心” 2月22日、23日,记者就“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问题,在街头随机采访了50余位市民。 其中一半以上的市民表示,他们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去看过病。 记者发现以下原因令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产生“隔阂”:一是居民不了解站内医生的诊疗水平,担心其在治疗中存在不规范行为;二是居民对服务站医疗设备和药械不放心;三是一些卫生服务站不能用医保卡。 因为存在以上“不放心”,因此,很多市民即使只患一点小病也常常舍近求远,到大医院排队。 从目前来看,社区卫生机构要完全取得居民信任,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经验访谈 “示范卫生站” 解说社区医疗优势 2月23日上午,记者在条件较好的长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看到,这里的医疗情况很规范。 长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全科诊室”,其相关科室刘敬从主任说,他们与大医院里的专科有不同的定位,医生接受“全科医师”培训,现在来看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建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建在社区内,服务范围为建华第四社区居委会辖区,辖区内有2758户、9000余人,居民步行15分钟就可到卫生服务站。 该站不仅向居民们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而且可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照顾老患者。 2月23日上午,辖区70岁的肖老脖子上长了疥子,他自己走到建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并对记者连夸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 据长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申京辉说,目前长安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已逐渐被居民认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居民医疗发展的方向,得到卫生部、国务院的肯定。 2月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他表示,对于个人来讲,社区卫生服务站可降低医疗费用。 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提供方便、快捷、周到、廉价的服务,像长安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不收诊查费、挂号费,免费测量血压,在收费标准上比区县级医院低,老百姓可省不少钱。 此外,长安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市第三医院签订“双向转诊”,一些重病者转到市三院可免挂号费,甚至可享受一些优惠。 卫生服务站建立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居民病史、过敏史、用药史都有记录。 不过,目前说社区卫生服务站可根治“看病贵”现象还为时尚早,但这将是一个重要思路,也是一个有效途径。 他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可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就可治好,没必要到大医院,大医院在重病、疑难病上可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可以合理调节、有效使用大医院和卫生服务站的资源。 他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缓和医患关系。 长期存在的医患矛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患双方缺乏沟通,大医院医生一般很忙,难有充足时间和患者沟通,而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就在社区,与许多居民会慢慢熟悉,进行沟通的可能更大、时间更多,也能详细解答患者及居民提出的健康咨询。 此外,据记者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承担健康教育、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和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等工作。 卫生服务站可以为妇女提供产前、产后、更年期的保健指导,为年轻的父母提供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保健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新概念 石家庄市长安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已有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的许多做法已在全国推广。 新概念之一:双向转诊 据长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申京辉介绍,几年前,长安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就与市第三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社区医生发现一些难以治疗的病症时,便根据诊断情况,将患者直接推荐给市三院的相关专家,患者去市三院时免交挂号费。 市三院专家进行诊断、治疗、检查后,认为患者可回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治疗的,推荐其回社区卫生服务站。 市三院甚至可给转诊患者一定优惠。 今年2月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卫生部将在全国推广双向转诊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这样,就可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 据卫生部有关人士称,增加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加大培训社区医生的力度;第二是让公众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模式。 新概念之二:全科医生 刘敬从是长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主任,她所在的科室叫“全科诊室”,她被许多人称为全科医生。 据刘敬从说,她作为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与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有明显不同,接待的患者有各种各样的病情,专科医生难以胜任。 刘敬从接受过全科医师培训,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许多老患者从这一社区搬走后,还特意回来找刘敬从看病。 据了解,一些医科大学已设立“全科医师”专业,我省卫生部门也曾开展过许多次全科医师培训,以适应社会需要。 新概念之三:居民健康档案 与许多医院、个体诊所不同的是,长安区卫生服务站都设有居民健康档案。 在长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个柜子里整齐地放着档案袋,每个档案袋封面标注有家庭住址和姓名,里面是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 有居民的姓名、年龄、血型、过敏史、主要问题目录、暂时性问题目录等信息,还注有建档医生、建档护士的姓名和建档日期等。 据了解,这个档案可以让社区医生了解社区的整体状况,在居民有病时迅速查清病因,指导居民有针对性地预防疾病。 此外,社区医生还为孤寡老人免费体检,必要时上门服务,为辖区居民进行体检。 新概念之四:定点医保进社区 社区卫生服务站虽然方便、快捷、价格便宜,但许多服务站不能使用医保卡,因此许多居民即使患了小病也仍常常舍近求远,到大医院排队去看。 记者了解到,这的确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石家庄市只有很少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被列为医保定点单位。 长安区建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是石家庄市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之一。 将来,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步规范及相关体制改革,更多卫生服务站可纳入医保定点单位。 2月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要求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就诊。 卫生部有关人士曾称,“尽快把一些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医保定点机构中,这将提升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程度,使居民更多、更好地接受服务。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

TOP